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综合 > 正文

知识摆摊,年轻人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 每日时讯

2023-06-14 07:49:19 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知识摆摊,年轻人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

罗筱晓

最近,一种年轻人靠自己的特长、专业在路边为他人提供“付费聊天、咨询”服务的“业态”悄然兴起。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大理、杭州、西安等城市,出现了不少“知识摆摊”人。这些摊主的摊位设置大多相似,在显眼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专业背景、擅长领域以及提供服务的方式,再摆上些咨询时可能用到的工具,然后就可以等着客人上门了。


(相关资料图)

从报道来看,这些摆摊人有的是学哲学的,能聊人生意义;有的有应用心理学专业背景,可以提供心理咨询体验;有的专业是法律,爱好是摄影,于是收费拍照但赠送法律咨询服务……

“知识摆摊”是新鲜事,但靠内容、学识创造精神财富、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获得报酬,再平常不过。某种角度上讲,“知识摆摊”其实是把教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职业的部分工作,从教室、咨询室、事务所等专门场所搬到了马路边。如此服务的连贯性、透彻度恐怕不能太较真,但对那些驻足与摊主对谈一小时、在困扰自己的问题上得到倾听与建议的顾客来说,“知识路边摊”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有意思的是,尝试“知识摆摊”的,大多是即将或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年轻人。在人们的惯常认知里,大学生完成所学后理应进入工作岗位,就像生产线上的产品,是时候要从一个轨道滑进另一个轨道了。然而,随着年轻一代自我意识和探索欲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从象牙塔步入职场前,都想要先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从这个角度讲,“知识摆摊”其实是一些青年人了解社会、与社会初接触的一个窗口。当路人从这些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的摊位上获取知识和心灵按摩时,也往往会把自己的故事、经历讲给他们听。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走出校园、近距离感受生活的样子,而且可以让阅历尚浅的年轻人与外部世界建立更多联结。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理论:人是在一段一段关系中看清自己、建立自我认知的——与来来往往的顾客打交道,有助于摊主进一步认清自我,从而确立或调整未来的个体发展方向。

此外,也有人是因升学或求职路上遇到挫折而选择“知识摆摊”。对他们而言,摆摊是一种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的方法,也是一个在困境中沉淀、寻找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的过程。

事实上,在“知识摆摊”前,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路边摆摊卖衣服饰品等小商品的现象就曾引发关注,这些年轻人支摊大多也是为了探寻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以另一种视角去观察、体验社会。

年轻人摆摊是个人自由,但也不应戴着涂抹了太多浪漫、理想色彩的眼镜看待。一方面,赚钱不易,人们身边那些“养活一家人”的小摊,哪一个不需要店主起早贪黑辛勤地打理和维持?现实中,靠摆摊维持基本生活的年轻人并不多,稳定盈利的恐怕更少。有的二手平台上,摆摊失败甩卖装备的信息更是随处可见。

另一方面,类似摆摊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状态”。它就像是从学校到社会的渡船,体验之后,无论是选择进一步自主创业还是通过招聘步入职场,年轻人都将开始下一阶段的路程。

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有一位特聘副研究员,她曾用好几个月时间在海南的菜市场卖鱼、卖菜,还与不少菜贩成为朋友。后来,这些经历成就了她的博士论文,成了她乐此不疲的学术研究方向。

博士卖菜也好,大学生摆摊也罢,把经历变为经验,使其成为自身进步和提升的台阶,大概是这件事最大的意义。